信息参考
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的7位中国作家
2012-10-30 [关闭]

  与百年奥运一样,百年诺奖也是全球范围的盛事,从上世纪开始,中国的文人就不止一次无限接近过诺奖,但最终都遗憾地擦肩而过。而莫言的获奖,又让我们回忆起那些同样杰出的作家。

  鲁迅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据说,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1927917日,鲁迅收到北京自己的学生台静农的信件,信里面提到瑞典人斯文·赫定在上海的时候听说鲁迅的名字,想请刘半农帮助,提名鲁迅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鲁迅是这么回复的:

  请你转致半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但是,20081129日,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在一个主题为“诺贝尔文学奖与华文文学”的主题讲座上第一次公开辟谣,指瑞典学院从来没有问过鲁迅愿不愿拿奖而被鲁迅回绝。他的原话是这样的:“我知道大陆出了一些谣言,说瑞典学院院士斯文·赫定在1930年代初在中国的时候,问过鲁迅他愿不愿意接受诺贝尔文学奖,说的是鲁迅拒绝接受。我查了瑞典学院的档案之后,敢肯定地说这只是谣言。瑞典学院从来没有问过一个作家愿意不愿意接受奖。” 他指出,鲁迅之所以没有得到诺奖:第一,没有人推荐他;第二,他的文学作品是在他逝世后才被翻译成外文。

  台湾传记作家蔡登山出版了一本《鲁迅爱过的人》。。在这本书中的第九章《平生风义兼师友——台静农与鲁迅》中,蔡登山详细披露了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一事的详细经过。现摘录如下:“ 至于鲁迅在1927年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多年来未得其详。1989年北京鲁迅博物馆兼鲁迅研究室主任陈漱渝到台静农的台北寓所对他的访问中,台静农 终于道出事情的原委:那年9月中旬,魏建功先生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订婚宴,北大同人刘半农、钱玄同等都前往祝贺。席间半农把我叫出去,说北大任教的瑞典人斯文·赫定是诺贝尔奖金 的评委之一,他想为中国作家争取一个名额。当时有人积极为梁启超活动,半农以为不妥,他觉得鲁迅才是理想的候选人。但是,半先生快人快马,口无遮挡,他 怕碰鲁迅的钉子,便嘱我出面函商,如果鲁迅同意,则立即着手进行参加评选的准备——如将参评的作品翻译成英文,准备推荐材料之类,结果鲁迅回信谢绝,下一步的工作便没有进行。

  从以上所摘文字可以看出,所谓的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一事,实际上只是鲁迅的朋友们的一厢情愿,而并非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和瑞典皇家学院的意见,有点中国作家自摆乌龙的意思。

  沈从文

  1988年还有一位中国作家非常接近获奖,那就是沈从文。沈从文的作品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他的作品在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翻译成瑞典文字推广到海外后,引起了瑞典文学院院士们的关注。据说在1988年时,瑞典文学院院士们已初步决定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沈从文,但遗憾的是,沈从文在这一年的5月去世了,按照文学奖章程的规定,死者不能获奖,沈从文遗憾地与诺奖错过。

  2005年,《南方周末》的记者夏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采访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埃斯普马克时,这位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1988年有一 位中国作家非常接近获奖。那就是沈从文。战前是没有来自中国的作家被提名。以前有一个考古学家斯文·赫定曾经建议把诺贝尔奖给中国的胡适,但是(瑞典)学 院认为胡适不是一个作家,更像一个思想家或者改革家。所以没有给他。在1930年代中期,学院曾经派人给鲁迅带话,传给他一个讯息,就是想提名他。但是鲁 迅自己认为他不配,他谢绝了。”

  为了确认这个消息是否属实,夏榆还进一步问道:“评委会把这个提名讯息传达给鲁迅本人了吗?”

  埃斯普马克回答说:传达过。鲁迅拒绝了。而且鲁迅说中国当时的任何作家都不够资格获得诺贝尔奖。

  埃斯普马克曾担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长达17年之久,他有一本书已经有了中文版,叫做《诺贝尔奖内幕》。但是,他所说的鲁迅拒绝诺贝尔奖的时间,却与鲁迅书信里提到的不同,大约是埃斯普马克的记忆出错。

  但在回答夏榆提出的关于参评诺贝尔奖的作品必须译成瑞典语的问题时,他回答道:“我们读的作品不一定非要译成瑞典语。我们很多评委懂其他的语种:德语、法语,还有其他的北欧语言,也有意大利语、中文。如果有一种小语种是没有被翻译的,我们会去订购,请人去评估和翻译。但即使这样的话,我们也只 订购18份,不会多做。这样的情况经常会发生。我们订购要读的一本书,有时候只印l8本。而且那些评估和翻译书的人,我们不让他们互相有关系,这个人在中国,那个人就在另外的地方,不让他们之间有关系。而且我们也会请一些专家作评估,但是不管什么样的专家评估,我们所有的人都会自己作判断。必须所有的人自 己看,自己作决定。所以我们不会忽视任何小语种的文学,如果没有那些语言,我们就会去找,我们不懂就会请人去译。”

  而他的这段话,恰好推翻了马悦然的那段话,不一定非要翻译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林语堂

  1975年夏,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被选为副会长,接任川端康成。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结果大家都知道:该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了意大利诗人蒙塔莱。

  林语堂是作为英语作家被推荐的。候选作品《京华烟云》,没有一本作者认可的中文译本,林语堂的其他七本长篇,当时也没有中译本。台湾德华版《林语堂经典名著》二十一卷,是在他去世后,1980年译出。

  1923年林语堂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 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院长。1927年离开厦门到达武汉,任外交部秘书,为期仅六个月。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1934年另创《人间世》,主张文章须发抒性灵;1935年又办《宇宙风》半月刊,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同年,林语堂的英文著作《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译作《中国人》)在美国出版,四个月内印了七版,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林语堂因此在国外一举成名。

  1936年,在赛珍珠(Pearl S. Buck)夫妻的邀请之下,林语堂举家迁往美国,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海外生涯,那也是他文学写作的重要时期,他的英文作品《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1937年在美国出版,在美国高居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长达五十二周,曾接连再版四十余次,并有十余种文字的版本。林语堂在该书中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欣赏并融入大自然,陶醉并沐浴在古今优美的文化,肯定自己,只有作为个体的个人对自己负责,并使自己能体现自我价值,来寻找到自己快乐的源泉,这才是一种自然的人生哲学。该书表达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性的生活方式,将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予以充分的传达,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也就是文人所指的闲适哲学。长篇小说《京华 烟云》(Moment in Peking)使林语堂在1944197219731975年四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长篇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使林语堂在1944197219731975年四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巴金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曾推选中国著名作家巴金角逐公元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称赞巴金“为中国当代最为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他 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享誉世界崇高声望和国际文化界尊崇的优异基础,他对人性和人类尊严的执着探讨和神圣理解,已经被载入了当代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史册”。

  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成立于今年一月二十八日,总部设在康州,是一所非赢利的民间团体,由中国旅美作家冰凌、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学者王海龙担任共同主席。巴金在生前曾经说过,他是为中国人写作,对于获什么奖,并不在意。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诺贝尔基金会向成千上万的专家、教授发出邀请函,要求他们对下一年度的诺贝尔奖候选人提名;二是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教授、专家学者和作家,以及文学团体负责人提名。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于十月份对所有被提名的人进行投票表决。

  老舍

  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但老舍1966年就已去世,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已故之人,结果这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日本的川端康成。

  鉴于老舍杰出的文学成就和他在欧美国家的影响(他是其作品被翻译成西文最多的中国作家,连瑞典文也有),几位法国汉学家提名老舍角逐 196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些法国汉学家发表和出版过老舍作品的研究论文和论著,向法国及西方读者介绍过老舍及其作品,因而老舍是当时在西方有影响的四、五位中国现当代作家之一。

  于是,老舍进入了瑞典文学院18位院士的视野。经过层层筛选,老舍于5月底进入了由5人组成的“决选名单”(即“短名单”),而且老舍 在这5人之中排名第一。这“决选名单”的第一名就意味着比其他4人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机会更大一些。再过4个多月,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就极有可能第一次落到中国作家的头上。

  6月至9月,瑞典文学院全体院士进行暑假阅读,审查“决选名单”上5名候选人的作品,好在复会后用书面形式陈述自己选择的人选及其理 由。而对候选人近况的调查了解,也在这几个月中进行。十月上旬或中旬(有时下旬)的一个星期四投票决定并颁布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可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老舍因不堪凌-辱于824日投湖自尽。瑞典195059日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其驻华使馆不久就获悉了老舍的死讯。少数敏感的媒体,如香港的英文报纸《香港星报》,也于101日报道了老舍的死讯。此后,老舍之死更为海外所知。日本作家水上勉还在次年写了《蟋蟀葫芦》,以表示对老舍的悼念之情。于是,老舍就自动失去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最终评选资格。

  王蒙

  美国一文学团体曾提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参加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称其“是中国当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伟大作家、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他的巨大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造就了他成为一代文化大家和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

  王蒙连续四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即使只是个提名,许多人还是对他羡慕不已。而王蒙却说,中国作家不要迎合此类外国人设立的奖项。在他看来,诺贝尔奖不过是一个广告,可以让不好卖的书畅销。中国文学没必要以外国人的眼光来作为衡量自己写作水平的标准。 

   在王蒙看来,诺贝尔文学奖就像一块激怒公牛的红布,挑起人们非理性的反应。“什么信息都没有,却硬要崇拜歌颂、垂涎三尺,或反对贬低、声讨抗议,都没有什么意义。诺贝尔文学奖本身是北欧人评出来的,不可能满足中国人的价值观,也没有这个义务。与其批评诺奖,还不如改善国内的文艺评奖,增加它的权威性、公信力与影响力。”他建议,国内应该建立一种真正具有艺术性的权威华语文学大奖。“文学奖做得再好,不如文学好。”王蒙认为最终具有决定性的还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奖项。

  北岛

  本名赵振开,1949年出生,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1990年旅居美国,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们。

  北岛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十年中三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提名,其中一次还险些掀翻爱尔兰诗人希内,单凭这一点,便不由时下心浮气躁的中国文坛群腕儿们不服。

  据知,在华人作家中,除了之前获奖的高行健,马悦然教授较早曾埋头翻译和极力推荐的作家是诗人北岛。据说北岛在一九九六年以前曾多次进入终审名单,有一次投票表决时,只有一票之差。北岛一再落选,评委主要是从其诗歌的艺术成就着眼的。

  北岛他原本的确是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但是,最近几年,诺贝尔文学奖似乎垂青于“移民作家”和“文学混血”作家,生于小语种而用大语种写作,既体现了“以欧洲文化为中心”,又体现了“政治上正确”,并且具有“异国风光”和“全球化”的噱头。

 
上海市股份公司联合会 Copyright © 2000-2008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1020864号-1
地址:零陵路635号爱博大厦3楼B座  电话:+86-21-64810204  传真:+86-21-64810324
邮编:200030  邮箱:shglh08@126.com,shglh08@gmail.com  技术支持:群海网络 有情连接:止水钢板 电动吊篮 水处理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