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参考
徐建刚: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上海的历史变迁
2020-06-10 [关闭]

 编者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有助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将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勇担在肩,更好战胜前进征程上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徐建刚在2016年5月31日爱建集团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所作报告整理而成。

徐建刚在爱建集团作题为“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上海的历史变迁”的专题报告


党史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党的奋斗探索史,包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二是党的理论创新史,以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是党的自身建设史,这是一项伟大工程。从党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题和主线,即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二是主流和本质,即党围绕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努力的奋斗探索史、理论创新史和自身建设史。党史的基本要点主要涵盖五个方面:一是任务,共产党始终把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民族复兴作为重要历史任务。二是时期,党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重要历史阶段,即革命时期(1921年-1949年)、建设时期(1949年-1978年)和改革时期(1978年至今)。三是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四是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五是一条基本结论: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中国的事情必须靠中国同志来办。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城市,上海的历史很短。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170多年来,上海从一个小县城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一直以来,对上海的形象有不同的解读,不同时代的不同群体从各自角度诠释了上海的特点与魅力。比如,旧上海被称之为“冒险家的乐园”、“帝国主义的桥头堡”,张爱玲笔下的小资情调,港剧中的《上海滩》,外国历史学家眼中“中国的钥匙”,现在人们又习惯称上海为魔都,等等。

上海开埠后,逐渐从一个小县城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今天,我围绕“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上海的历史变迁”主题,重点讲述四个方面内容。


作为中国革命圣地的上海


1.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中国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革命圣地有5处,分别是海、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其中,上海是革命的诞生地,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遵义是革命的转折点,延安是革命的发展地,西柏坡是革命最后的农村指挥所。上海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中国工人最早诞生在广州,但作为一个阶级的出现则是在上海。旧中国的上海集聚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工人。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1845年,清政府与英国领事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设立上海英租界。此后,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在租界中,外国人投资公用事业,租界当局负责市政建设,颁布一系列租界管理的行政法规。上海在租界逐步丧失了司法权、军事权、海关权等,成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2.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地。上海是文化的重镇,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都诞生于此。上海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思想基础。中国近代史上,各种思潮主张纷纷登场,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上的君主立宪、多党制、总统制、三权分立都尝试过,都一一以失败而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曾指出:中国是走投无路,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提到马克思名字及其学说的,是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译。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迫切需要有人把《共产党宣言》完整地介绍到中国来。当时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戴季陶很想完成这一工作,但觉得力不从心。经《民国日报》主笔邵力子推荐,翻译重任托付给了著名的教育家陈望道。陈望道回到浙江义乌老家,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全文翻译了我国第一个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并将它带到上海。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的资助下,《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党的历史上,一大、二大、四大都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关于中共一大召开的确切时间,当时与会人员后来都记不太清楚。解放军后勤学院的邵维正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多次访谈当时在世的一大亲历者包惠僧、刘仁静和王会悟,最终得以考证清楚。中共二大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举行,大会制定了党的章程,规定了党的组织形态,明确了党的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四大于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今虹口区东宝兴路254弄28支弄8号召开,第一次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决定要加强党对工农群众运动的领导。四大以后,工人运动迅速复苏和发展。5月30日,上海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五卅运动,并很快席卷全国,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原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的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


4.中央机关的长期所在地。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上海因其特殊的历史机缘,中共中央曾较长时间驻扎于此,前后达12年之久。1927年初,武汉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为了适应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需要,张国焘、瞿秋白、陈独秀等中共中央领导也相继来到武汉,中央机关分别于1926 年底到1927年春完成了从上海到武汉的搬迁工作。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至此全面失败。中共中央在武汉也难以立足,被迫再次搬迁,陆续由武汉迁回上海。从1933年初开始,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的领导人又相继离开上海来到江西,瑞金成为临时中央的所在地。





作为共和国建设重镇的上海


1.中国革命的一道难关。离开上海,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完整的。解放前的上海,是我国的第一大城市,是旧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据点。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召集华东局的领导同志讨论进占上海的问题时,他非常谨慎,把进入上海看作是中国革命的“一大难关”,指出朋友、拥护者,甚至敌人,都会以能不能接管好这座城市作为检验能否站住脚的重要标志。当时1个上海的税收抵得上7个天津,上海打烂了,中国的建设就会受到很大的损伤。毛泽东在解放军胜利占领南京后,提出了“慎重、缓进”的方针,确定了上海战役“既要歼灭防守之敌,又要完整地保全上海”的战略。


2.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37年以前,上海的经济以外资和民营为主。抗战爆发以后,部分民营企业跟着国民党内迁到重庆。抗战结束后,日本在上海的产业作为敌产加以没收,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电力、铁路等都是国有资本。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上海的经济社会形态非常复杂,上海的外资占在华外资总额的80%以上,欧美各国在上海均有巨额投资。根据党中央的决策,1955年底上海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实现了各行各业的公私合营。


3.计划体制的实施。作为一个特大型消费城市,解放前上海粮食主要是依靠进口。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遭受封锁禁运,进口粮源断绝,国内调运成为上海粮食供应的唯一来源。但受到1953年全国性粮食严重紧缺的影响,对上海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调拨出现不确定性,在总量上也难以完全满足上海市场的需求。1953年,上海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按照从面粉和食油,到大米,再到棉纱和食糖的次序逐步推进,以保证统购统销政策实施的平稳有序。


4.“充分利用,合理发展”方针。1949年到1956年,中央对上海的政策整体特征是“收缩”,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当时上海地处国防前线,中央担心会受到战争的威胁,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没有一个项目在上海。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报告,提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中共上海市委及时提出了“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方针,于1959年组织制订了《关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初步意见》,提出“逐步改造旧市区,严格控制近郊工业区的发展规模,有计划地建设卫星城”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方针,并对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等作了具体规划。


5.城市产业的转型。上海的纺织工业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初至上半叶中期,中国纺织工业就形成了上海、青岛、天津“三足鼎立”的格局,被人们誉为中国纺织工业的“上青天”。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毛泽东预判新的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从而先前围绕战争的很多设想发生了变化。中央派陈云同志到上海,强调上海还是要发展的。在此阶段,上海重工业得到很大的发展,除了采矿业外,形成了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


6.城市空间的拓展。1958年,国务院批准将江苏省的嘉定、宝山、松江等10个县划归上海,上海市区面积扩大为6185平方公里,为上海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疏解市区人口和工业,1958年后,上海相继在郊区规划建设闵行、吴泾、嘉定、安亭、松江5个卫星城,上海从单一城市逐步向中心城和卫星城演变,逐步形成了工业和科技两个重要基地。





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上海


1.“十个全国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1980年初,《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条新闻《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一针见血道出了上海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滞后的窘境。当时上海在经济上至少有十个全国第一,即工业总产值、出口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利润、工业资金周转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有效利用率、商品调拨量、输送技术力量居全国第一位。上海也有全国“倒数第一”,其中主要有五项:城市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人均居住面积、车辆事故、市区癌症发病率。


1980年10月3日,《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关于上海发展方向的探讨》在《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出。


2.多功能中心城市的新目标。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窘迫引发了广泛的大讨论,如何让上海通过战略转移走出困境,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即上海要重新建设多功能中心城市,对产业结构要进行大调整,坚持“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上海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更加优化。上海敢为人先,抓住了发展机遇,推进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战略,拉开了上海快速发展的序幕。


3.浦东开发开放和“一个龙头,三个中心”。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对上海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从1992年到2002年,上海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连续10年发展速度非常快。上海最值钱的是土地和人才,而市场经济则把土地价值和人才价值最大化。





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


1.上海改革开放的基本特征。上海的发展与全国相比,总体来看,1949年以前发展速度低于全国水平,1956年到1983年发展速度高于全国水平,1984年到1990年又低于全国水平,1991年到2010年发展速度重新高于全国水平,2011年以后则再次低于全国水平。总结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三个特点:紧扣一个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动摇。抓住两个动力,实现开放促进改革,改革推动发展。坚持三个向度:一是自上而下,由市府主导;二是由外而内,应对开放倒逼;三是由里及表,注重市场激活。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


2.上海的转型发展之路。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生产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提出浦东开发开放,掀起了上海改革开放的高潮。2006年,中央提出了上海实现“四个率先”要求,明确了上海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上海将中央精神和自身实际紧密结合,以举办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积极探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进一步深化政府管理体制,加大司法体制改革、社区建设和社团组织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不断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进一步推进转型,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等。

 

 
上海市股份公司联合会 Copyright © 2000-2008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1020864号-1
地址:零陵路635号爱博大厦3楼B座  电话:+86-21-64810204  传真:+86-21-64810324
邮编:200030  邮箱:shglh08@126.com,shglh08@gmail.com  技术支持:群海网络 有情连接:止水钢板 电动吊篮 水处理设备